記者 魯作炳 報道
巫山地處三峽庫區腹心,近年來,該縣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,著力加強林相改造與生態修復,圍繞長江、大寧河巫山段沿線,開展以“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”為主的國土綠化大規模提升行動。以“宜林則林、宜果則果”為原則,逐步在長江、大寧河巫山段兩岸形成“一江碧水、層林疊翠、四季花漾、瓜果飄香”的綠色發展示范帶。
8月15日,在大寧河邊的巫峽鎮桂花村,今年春季栽種的73500畝黃櫨、紅楓、女貞長勢喜人,成活率達85%。為了確保這片紅葉林能在高溫天氣下生長良好,一大早,護林工人們就進入林地為它們澆水“解渴”。
護林工人丁進春告訴記者:“從7月到8月溫度比較高,用水量就比較大,每天至少就是6、7輛車,拉10方的車子要拉8至10趟?!?/span>
紅葉是巫山的“生態寶貝”。近年來,巫山縣重點在長江、大寧河巫山段沿線營造紅葉景觀林消滅“斷檔”和“天窗”。實施三峽庫區生態廊道巫山段林相改造及紅葉景觀建設項目,共栽植黃櫨、烏桕、楓香、紅楓等紅葉品種2000余萬株,新改造紅葉景觀林5萬余畝。目前,巫山紅葉面積已達120萬畝,集中成片面積20萬畝。以120萬畝巫山紅葉為媒,連續成功舉辦15屆中國·重慶長江三峽(巫山)國際紅葉節,累計吸引游客4000余萬人次,全縣超過10%的人吃上旅游飯。
除了紅葉,巫山還因地制宜開展綠化行動,結合“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”建設,以“宜林則林、宜果則果”為原則,科學布局“空間+緯度”生態保護措施,形成了低山帶柑橘、中山帶巫山脆李、高山帶生態保護林的三帶綠化效果,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,發展鄉村旅游、森林康養等,實現增綠與增收雙贏。
8月15日中午,雖然地表溫度已經超過40℃,曲尺鄉伍柏村村民王禹斌仍在柑橘園里抗旱澆水。由于土地石漠化現象嚴重,他家的7畝土地全部栽上了柑橘樹。
曲尺鄉伍柏村村民王禹斌說:“我家栽了7畝多地,可收4噸左右柑橘,年總產值有3萬多塊錢?!?/span>
目前,巫山柑橘年產量已達9萬噸,年產值4.5億元;脆李年產量11萬噸左右,年產值16億元;核桃產量達2100噸,年產值4200萬元。自2017年至今,巫山縣建設以“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”為主的國土綠化營造林128.42萬畝,治理水土流失344.85平方公里,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56%提升至67.6%。在全縣經濟總量中,綠色經濟占經濟體量的70%以上。
縣林業局副局長田友超說:“我們主要營造的是紅葉景觀林、生態林和經果林。截至目前,全縣紅葉林新增20萬畝,成為全國面積最大、品種最多、觀賞期最長的紅葉旅游觀光基地;建成脆李、柑橘和核桃產業基地53萬畝,成為庫區群眾名副其實的‘搖錢樹’和‘致富果’。下一步,我們將繼續按照相關要求,全力完成兩岸青山·千里林帶建設任務?!?/span>